搜索

热门文章

热门视频

热门标签

  • 01

    01

  • 01

    01

  • 01

    01

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时代汽车微信公众号

车展微信公众号

>
>
>
公平与互补 如何理解光束汽车背后深意?

公平与互补 如何理解光束汽车背后深意?

分类:
车市
作者:
来源:
姜 鹏 帮宁工作室
2019/12/02 10:10
浏览量

 

  公平不言而喻,双方又将互补什么?

  01.

  光束汽车破茧

  流言不攻自破。

  2019年11月29日,长城汽车和宝马集团合资公司光束汽车项目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启动。

  这是值得铭记的时刻。

  当天,《张家港日报》特意刊登《光束汽车项目启动仪式》专版新闻,除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宝马集团董事彼得(Dr. Nicolas Peter)和宝马集团董事傅乐希(Klaus Fröhlich)外,当地省市政府多位高层参加了启动仪式。

  对长城汽车而言,这是第一次牵手国际品牌,打破了旧格局,也是“真正意义上民营企业第一次与外企合资(魏建军语)”;对宝马集团而言,这是在华第二家合作企业,对业务扩张裨益良多。

  这也让一系列猜疑有了答案。

  从2016年签署保密协议,到2017年11月合作被媒体披露,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迅速在2018年2月签署合作意向书,随后工厂选址、品牌计划等消息传出。

  去年7月10日,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在政府高层见证下签署合资经营合同,宣布合资成立光束汽车公司,目标是联合生产面向未来的纯电动汽车(包括Mini国产等计划),双方各持光束汽车50%的股权。

  光束汽车项目正式浮出水面。但接下来的时光却有些漫长。

  之前,无论外界传递“双方都强硬,很难谈下去”,还是长城汽车内部流传“项目停了,派驻宝马集团的人回来了”,真真假假的消息给这个项目蒙上淡淡的阴影。而一直是一片荒地的生产基地则加深了市场的惴惴不安。

  就在8月,德国相关报道称,双方谈判陷入僵局,合作可能面临失败危险,“战略与文化分歧较大”。

  但无论是长城汽车,还是宝马集团均对此否认。就在启动仪式前一天,光束汽车分品牌分渠道分开经营的模式又被曝光……

  现在,一切尘埃落定。

  其一,顺利举行的启动仪式打破“合作停止”传闻。魏建军称,启动两年多的光束汽车项目是“自由恋爱”模式。

  其二,管理团队首次亮相。

  董事会层面双方各派驻三名,长城汽车高级副总裁赵国庆担任光束汽车董事长,长城汽车高级副总裁胡树杰与长城汽车生产副总裁孟祥军任董事。宝马集团高级副总裁傅耀担任光束汽车副董事长,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Jochen Goller)与宝马集团高级副总裁韩磊任董事。

  经营层面双方各派两名成员。长城汽车方面,赵胜广与赵兵分别担任光束汽车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运营官;宝马集团方面,韦德明(Dirk Wiedmann)与博涛分别担任光束汽车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技术官。

  其三,合资合作内容。

  按照规划,光束汽车项目总投资51亿元,张家港基地年标准产能16万辆,2020年开始建设,两年后投产。联合研发和生产MINI电动车及长城汽车旗下新品,各品牌沿用既有销售渠道,均以全球市场为战场,是一次“联合研发,中国制造,服务全球顾客”业态模式。

  这也是被外界称为“合资不合营”模式。“长城汽车和宝马集团的合资,对长城汽车全球化战略是强有力的支撑,是实力派的强强联合。”魏建军说。

  02.

  定义公平与互补

  光束汽车项目诞生的一大背景是,当股比政策放开,外资品牌会不会采取更多动作,谋求更多股权甚至独资?

  随着新能源日趋火热,外资品牌动作不断。2018年7月,宣布股比放开不久,特斯拉与上海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宣布独立运行,一举成为中国新能源整车制造领域放开外资企业股比限制后第一家外商独资汽车品牌,打破惯例。

  2019年初,宝马集团宣布收购华晨宝马部分股权,将持股比例从50%提升至75%。

  现实疑惑是,政策屏障逐渐消失,外资品牌是进是守?中国品牌又该以什么姿态来迎接这些改变?

  光束汽车项目不失为一个范例。

  “股比放开后,尤其是华晨宝马合资股比调整下,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50:50的股比结构值得关注。”一位不具名的长期关注政策调整的业内人士表示。

  宝马集团认为,独立运行MIN品牌并不现实。“从战略动因和战略逻辑看,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市场,也是高度城市化市场。MINI品牌具有巨大潜力,但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本地化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魏建军所言:“这次合资是在平等互补基础上的一次全新共赢模式的探索,为国内未来中外合作树立了新标杆。”

  平等与互补成为关键词,如何解读?

  先来看公平,这并没有引起太多争议。单从股比分配而言,这是一次公平的合资合作,且与过去合资经验相比,联合研发举措尤为亮眼。

  “以市场换技术”是多年合资合作中的主流认知,但普遍共识是,在核心技术与研发上,中国车企常面临外资品牌的铜墙铁壁,效果并不如预期。

  如前文所言,联合开发,共同推进新品研发和生产是光束汽车项目的核心内容,也是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一部分,代表着双方地位更加平等。

  这并不容易。

  为什么长城汽车能做到?“一是,长城汽车过往业绩和运营管理能力得到宝马集团的认可;二是,宝马集团对长城汽车在合资公司中的贡献有较积极预期。”上述业内人士分析道。

  过去30多年,长城汽车立足保定蜕变成长,成为一家年销量跨过百万辆的中国汽车制造商,旗下形成欧拉、哈弗、长城炮和WEY品牌,是中国自主旗帜之一。迄今它已形成“七国十地”全球研发体系,建立“9+5”全球化生产布局,正在强势推进全球化战略。

  这也得到宝马集团的认可。“长城汽车对汽车价值链有深入了解,有成功的经营经验,同时也有非常高效的生产和制造流程,它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傅乐希表示。

  实力决定姿势,这是长城汽车能实现平等对话的底气所在。

  就长期竞争而言,这种公平或有短暂与相对可能。“目前看是平等的,但真正的平等要看合资后,双方对合资公司的实际贡献将直接影响话语权。”上述业内人士提醒道。

  再看互补,洞察双方所需。

  全面全球化,这是长城汽车举公司之力正在推进的战略,而光束汽车合资目的和意义就是全球化。

  对偏安保定一隅的长城汽车而言,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经验是其全球化中显而易见的短板。“长城汽车虽有几十年发展,但依旧是汽车行业的新兵。可以说,宝马集团是前辈和老师。”魏建军的自谦亦是部分事实。

  一面,长城汽车需要学师宝马集团,强化技术研发能力。

  作为全球豪华品牌领军者之一,宝马集团技术能力与底蕴不遑多让。即便电动出行领域,宝马集团同样是先行者,早在2013年就推出i3纯电车型。

  另一面,吸收国际运营经验。

  “在国际市场运营,对全球法规理解方面的经验,这些都会给长城汽车带来更多价值。”魏建军说。

  相对简单透明的长城汽车而言,宝马集团需要补充什么?

  “我们想结合双方的国际客户资源,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以及电动数字化等新技术的创新,实现更好的发展前景。”傅乐希表示。

  这显然不能完全说服市场。一种说法是,这能降低研发成本,提升竞争力。

  随着电动化愈演愈烈,车企研发与运营成本水涨船高。此前,诸如大众汽车牵手福特汽车,奥迪品牌联手保时捷,其战略意图的目的之一是为降成本。

  有消息称,宝马集团UKL平台产品下一代开发需要足够伙伴分担成本,尤其是电动领域,与捷豹路虎的合作很难抵消成本开发和采购。但宝马集团未对此置评。

  可以看到的是,新能源路径上,欧洲汽车制造商最大担忧之一是缺乏电池品牌,宝马集团同样如此。而在不久前,脱胎于长城汽车的蜂巢能源一期项目在常州建成投产。

  公平与互补,这是长城汽车与宝马集团在光束汽车项目中的态度。在新合资合作关系亟待梳理中,这代表双方姿态,更不失为未来合资合作关系的一种立场与标准。前者更多由自身实力所支撑,后者则靠现实诉求来推动。

  问题是,并不是所有品牌都能站上这样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