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门文章

热门视频

热门标签

  • 01

    01

  • 01

    01

  • 01

    01

友情链接    Friendship link

时代汽车微信公众号

车展微信公众号

>
>
>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的“高性能车”?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的“高性能车”?

分类:
车市
作者:
来源:
童济仁汽车评论
2019/05/21 16:31
浏览量

 

  过去,如果笔者在路上看到奔驰AMG或者宝马M的标识,会对他们肃然起敬,谁会不喜欢这些看似平凡、实则蕴藏着无穷动力与性能的西装暴徒呢?可如今,再在路上看到这些铭牌时,我得花上好久才能分辨出,它到底是不是一台“真货”?

 

  我的同事张杭天曾经在一篇文章中,针对当下的汽车营销作出过如下评价:“少一些套路,多一份真诚!”。同样,这句话也可以应用在当下汽车产品的“运动化”开发和设计套路中。

 

  现在汽车产品的“伪运动化”越来越普遍了:各种运动外观套件层出不穷,消费者获得AMG、M等标识的门槛显著降低,更多平民化品牌也在积极探索“原厂个性化选装包”的产品细分尝试。

 

  那么问题来了,“伪运动化”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新的产品创新思路呢?

 

  首先,还需要“硬核”性能车吗?

 

  在《Top Gear》十八季的最后一集节目中,Richard Hammond试驾了F10宝马 M5,他对这台552匹马力的V8野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在回到演播室之后,Jeremy与James向Richard抛出了一个问题:“当一台宝马530d已经足够优秀的时候,人们是否还需要选择一台宝马M5?”而这个简单问题的答案,正是“伪运动”开始“猖狂”的原因之一。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的“高性能车”?

 

  简单来说,人们仍然需要“日常”车型的高性能版本,以此来满足自己“扮猪吃老虎”的独特癖好。只不过,这个需求正在逐步下降,因为在面临“鸡头凤尾”这一选择时,人们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后者,尤其是在这条尾巴越来越容易被触及的当下。

 

  以大家十分熟悉的高尔夫GTI为例。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将欧洲小跑车“埋葬”的正是以GTI为首的一众性能钢炮,出色性能与日常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精准地戳中了那些只买得起一台车的用户痛点。可如今,这些曾经令无数车迷为之疯狂的小钢炮们,也正在面临夹缝求生的局面。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的“高性能车”?

 

  这其中,主要的压力来自于B级车,在高尔夫GTI MK6盛行的时候,主流B级车的主销车型能够轻而易举地突破其23.58万的售价,而高尔夫传承的运动基因也吸引了一定数量的车迷为之买单。可当时间来到一众主流B级车起价不到17万,20万出头就能买合资B级车顶配甚至豪华品牌B级车的当下,价格依旧“坚挺”的高尔夫GTI,便逐渐成为了“高高在上”的情怀车。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的“高性能车”?

 

  为什么大家更倾向于选择凤尾?这其实很好解释,当你花上二十六七万落地一台高尔夫GTI的时候,你需要向别人解释,“它有2.0T高功版引擎所以加速更快,它有XDS差速所以过弯更爽……”可在别人眼中,你只是买了一台高尔夫而已,这听起来并没有你邻居用不到18万买的那台丐版本田雅阁更有面子。而当你面对一台宝马M5与同价位奔驰迈巴赫S450或者玛莎拉蒂总裁的时候,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的“高性能车”?

 

  除此之外,向往“硬核”性能车的各位还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性能过剩。当你开着一台兰博基尼Aventador LP 750-4 Superveloce在淮海中路上蠕行的时候,你不会在意没法释放身后的750匹马力,因为你只是在用兰博基尼大牛的身份炫耀自己。可当你开着一台奔驰E63 AMG载着孩子去上学的时候,你和你的车满脑子想的都是:“我该如何尽快地把我的后胎转化为烟雾。”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的“高性能车”?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你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完全释放它的动力,同时还不吃罚单的地方。即使在山路上,你也无法尽情的享受,因为你正“沉浸”在一旦油门踩得太深你就会跌落山谷的恐惧之中。赛道或许是你唯一的选择,但在那些极度毁车的沥青路面上,你真的忍心把自己的爱车推到极限吗?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的“高性能车”?

 

  所以,同价位车型的打压、城市道路的性能“封印”,以及越来越严苛的排放法规,这三者便成为了性能车继续发展的限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车企开始运用“伪运动”理念,继续满足消费者的“个性运动”需求。

 

  那么,如何呈现“虚假的运动感”?

 

  虽然那些我们热爱的“硬核”性能车正在逐渐消失,可相应的,市面上却出现了越来越多所谓的“运动套件”,而这种“伪运动”的方式便成为了各家车企抓住“个性消费者”眼球的方式——从“高性能”变为“高性能态”。

 

  我们先从“高性能态”比较成熟的豪华品牌开始聊起,虽说在第二阵营豪华品牌行列中,你也可以看到凯迪拉克V、雷克萨斯F-Sport、捷豹路虎S/SVR等高性能系列,但最具代表性的依旧要属BBA三驾马车——奔驰AMG、宝马M与奥迪RS。虽然他们依旧在推新最为纯正的性能产品,但不知不觉之中,这三块铭牌早已开始向下渗透。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的“高性能车”?

 

  先从运动气息最为浓重的宝马开始,早在三系还处于E90阶段的时候,华晨宝马就为325i的顶配冠上了M运动版的头衔。而当三系进入F30时代之后,宝马更是直接将M的三色标下放到了320i等低功率车型之上,并冠以M Performance运动套件的名头。不过,与M Power系列车型不同,M Performance并非由宝马高性能部门M GmbH设计,只是在轮毂、大包围、排气管、座椅、方向盘、挡把头等位置进行了运动化设计而已,并无性能方面的提升。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的“高性能车”?

 

  而在“伪运动化”命名方面,AMG占据了更大的优势。曾经的E级只有E63 AMG这一个高性能选择,可在最近几年,大家还会在AMG的产品目录上看到E53和E43的身影,而在紧凑级车型中,还有出现AMG Package套件。由于奔驰的常规车型命名均包含三个数字,所以只有两个数字的“小AMG”车型会显得更加独特,而宝马只能靠字母M的放置位置来显示不同程度的运动化,比如540i M与M550i。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的“高性能车”?

 

  值得一提的是,奥迪虽然是三者中运动基因最为薄弱的品牌(量产车范畴内),但奥迪的高性能分级是最早开始的。早在上世纪末,奥迪便从RS系列中分裂出了性能稍有减弱的S系列,以提供更加丰富的高性能选择。当时的S系列车型同样由奥迪的高性能部门Quattro GmbH打造,可惜之后这一点并没有得到坚持。而在普通车型上,奥迪同样拥有仅仅升级了外观与内饰的S-Line版本车型。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的“高性能车”?

 

  而在国内普通合资品牌方面,这一切就显得淳朴得多。大众的R-Line、别克的GS、雪佛兰的RS与Redline、本田的TYPE-S,以及新晋的福特ST-Line,这些都是合资品牌中专注外观的“运动系列”:特别的铭牌与刺绣,更具运动感的外观与内饰设计,仅此而已。与豪华品牌最低级别的运动化版本相同,这些车型同样仅仅专注于对外观的运动化升级,并为涉及性能方面的提升。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的“高性能车”?

 

  其中,最为独特的要数雪佛兰和福特。以雪佛兰新上市的科鲁泽为例,该款车型甚至已经没有普通版本的车型了,只有RS与Redline两种运动外观设计风格,可谓是将“高性能态”贯彻得最为彻底的合资品牌。而福特的ST-Line则更进一步,它是同级唯一改动机械部分的品牌,但是将车高降低10mm也几乎是这个级别在成本可控范围内所能做到的极限。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的“高性能车”?

 

  难能可贵的是,以往对于个性运动化关注度并不高的国产品牌,近日也冒出了苗头。许多品牌都为自家车型设置了运动版本,或是注入一些运动化设计的元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要属吉利旗下的领克品牌,03车型对于运动化的专注度着实将国产品牌的运动化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而这种全新的尝试,对于中国的汽车文化发展绝对是一件好事。

 

  什么是“伪运动化”最好的模式?

 

  “伪运动化”如何发展?这得从为什么需要“伪运动化”开始聊起。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在车子看起来运动的同时,它到底需不需要开起来也运动?即使你是一个狂热的车迷,你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以“二挡七千三干他”的开法在路上驾驶。当你经历了疲惫的一天开车回家的时候,你更希望跟着车厢里的音乐摇头晃脑,而不是被突兀的加速刹车和坚硬的底盘悬挂颠到前仰后合。而后者,恰恰是许多“硬核性能车”都会提供的下班之行。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的“高性能车”?

 

  第二个方面则显得相对现实,那就是成本。消费者永远想让自己的车更个性,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想用最低的成本来满足自身对于运动体现的个性化需求,而非满足自身的驾驶愉悦感。毋庸置疑,将所有的成本花在停在那儿就能看到的地方,这就是最为极端也是最好的方式。因为也许在你的邻居眼里,无论你开的是高尔夫GTI还是R-Line,都只是一台“个性”的高尔夫。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的“高性能车”?

 

  虽然,不同级别的品牌对于“伪运动化”有着不同的追求,豪华品牌更多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于“高性能厂牌”的虚荣心,普通品牌则是为了提高品牌的个性化形象,而国产品牌更多是为了增加自身在市场中的独特感。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专注于“高性能态”的个性化确实是令消费者获得“廉价非必需品”愉悦感的最好方式。

 

  所以,在新车消费市场需求萎靡的时候,普通消费者需要更多“静态运动感”、“简单个性化”的产品出现,以满足花同样的钱,买到更多的心理需求。所以当那些售价在20万元以下价位汽车品牌思考如何吸引年轻人、如何让品牌更为锐化和可记忆的时候,“伪运动化”无疑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当然,前提是你的产品规划,也需要跟上这个节奏!

 

  写在最后

 

  虽说,当下的“伪运动化”或许真的是最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模式。但对于笔者这样的传统车迷来说,我们依旧怀念那些“硬核性能车”所带给我们的独特驾驶体验。而对于那些依旧在坚守纯正驾驶愉悦感的品牌来说,我们更是对这种“逆流而上”的精神敬佩不已,比如推出直列六缸引擎加后驱布局的马自达。

  

当越来越多“伪运动”出现,我们还是否需要真正的“高性能车”?

 

  总而言之,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我们都应该感谢孜孜不倦提供运动化个性的品牌,感谢他们能让我们在设计趋同化的时代中,还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产品。

 

  同时,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在不增加预算的情况下,多一些外观和内饰的个性化和新鲜感,何乐而不为呢?